青銅器的鑒定要素
青銅器由純銅和錫制成,常用作儀式用具、武器、食品用具(包括樂器)和工具(主要是容器)。青銅器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,楚莊王“問鼎中原”便是佐證。夏被商滅亡,鼎遷于商。周克商,又將九鼎遷至洛邑(今天的河南)。
比較常見的是鼎和爵,品種繁多,尤其是在商代中后期,其制作更受歡迎,也更精巧,且見大器具(如大方鼎)。戰國時期,青銅器趨于衰落。嚴格地說,在三國以后,它只能被視為青銅器(如錢幣、雕像等)。
從歷史數據中可以總結出人工制品的基本情況如下:
一個是全假的。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西周晚期“師兌簋”,按原器翻鑄,尺寸與原器相似,但比原器重260克。
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,即可感知。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“子幅觶”,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,但紋線死板,紋飾呆滯,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底。因此,細心審視,也可以看出破綻。
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。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“父乙觶”,器身為真器,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,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,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,不倫不類。
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。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“商代卣”,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。仔細看,梁環有焊接痕跡,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。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,但整個卣應為偽器,因為卣無此形狀提梁。
四是真品銘文。這包括兩種情況:一,銘文完全是假的。這些銘文是用刀刻的,或是被化學物質腐蝕的。內容可以模仿真的碑文,或拼湊起來,或隨意編造。
由于葛、劍的平面部分容易雕刻,故在葛、劍上的偽銘文較為常見。二、在真銘文上,加刻假銘文。
第五,它是真的,而模式是假的。也就是說,在真實的平紋或少紋的表面上刻印圖案。例如,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中,商代制作的“父已壺”原本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普通面壺,而偽造者在壺身上刻上了動物的臉紋。
青銅器廠家介紹識別要素:
1.身體有明顯的花紋標記,即法線或膠片;
2.表面銹色、銅綠分布自然,不易脫落。
3.優異的穩定性和耐磨性,因為青銅具有良好的填充性能;
4.紋飾精美,常見饕餮紋、夔龍紋、鳳鳥紋和幾何紋等;
相關內容
- 不同時期造就了人們對青銅器雕塑的審美2020年11月26日
- 青銅器都是怎么進行保養的?2020年11月27日
-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——銅鏡2020年11月30日
- 你對青銅器上的蟬紋有哪些了解呢?2020年12月04日
- 青銅器的收藏價值在哪里2020年12月07日